词语释义
制兵 zhì bīng 词语解释 拼音: zhì bīng 注音: ㄓㄧˋ ㄅㄧㄥ 词条: 制兵 1. 统辖军队。《管子·兵法》:“旗所以立兵也,所以制兵也,所以偃兵也。” 唐 柳宗元 《封建论》:“善制兵,谨择守,则理平矣。” 宋 梅尧臣 《许发运待制见过夜话》诗:“制财犹制兵,太甚则生*。” 2. 清 代称绿营编制的地方常备军为“制兵”。《清史稿·兵志二》:“緑营规制,始自前 明 。 清
制裁 zhì cái 词语解释 拼音: zhì cái 注音: ㄓㄧˋ ㄘㄞˊ 词条: 制裁(製裁) 详细解释: ◎ 制裁 zhìcái [impose sanction against;censure;punish] 用强力管束并处罚 确立制裁措施对付违反劳动法规的人 1. 惩处;管束。《资治通鉴·后唐明宗天成三年》:“及 安重诲 用事,稍以法制裁之。” 梁启超 《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》二
制草 zhì cǎo 词语解释 拼音: zhì cǎo 注音: ㄓㄧˋ ㄘㄠˇ 词条: 制草 诏令的文稿。《宋史·李仲容传》:“自集制草为《冠凤集》十二卷。” 宋 苏轼 《次韵完夫再赠之什》:“竹簟凉风眠昼永,玉堂制草落人间。” 宋 王谠 《唐语林·言语》:“ 高贞公 郢 为中书舍人九年,家无制草。” 制草相关词语 腌制 隘制 摆制 制办 班制 制版 剥制 制备 制碑 逼制 草案 草庵 奥草
制策 zhì cè 词语解释 拼音: zhì cè 注音: ㄓㄧˋ ㄘㄜˋ 词条: 制策 皇帝有事书之于策(竹简)以问臣下,称为“制策”。 汉武帝 元光 元年诏贤良,各“受策察问,咸以书对”, 董仲舒 、 公孙弘 等都先后对策。见《汉书·武帝纪》。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,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。 唐 刘肃 《大唐新语·举贤》:“ 张柬之 进士擢第为 清源 丞,年且七十餘, 永昌 初,勉復应制策。”
制持 zhì chí 词语解释 拼音: zhì chí 注音: ㄓㄧˋ ㄔㄧˊ 词条: 制持 犹*持。 汉 应劭 《风俗通·正失》:“如其聪明远识,不忘数十年事,制持万机,天资治理之材,恐 文帝 亦且不及 孝宣皇帝 。” 制持相关词语 腌制 隘制 摆制 制办 班制 制版 剥制 制备 制碑 逼制 把持 持拔 霸持 抱持 薄持 宝持 持备 持笔 持辨 秉持 制持相关的成语 不毁之制 *刀制锦
制勅 zhì chì 词语解释 拼音: zhì chì 注音: ㄓㄧˋ ㄔㄧˋ 词条: 制勅 见“ 制敕 ”。 制勅相关词语 腌制 隘制 摆制 制办 班制 制版 剥制 制备 制碑 逼制 跋勅 毖勅 刀勅 口勅 手勅 甲勅 申勅 玉勅 戒勅 奉勅 制勅相关的成语 不毁之制 *刀制锦 出奇制胜 粗制滥造 帝制自为 革命创制 诡形奇制 过程控制 鸿篇钜制
制敕 zhì chì 词语解释 拼音: zhì chì 注音: ㄓㄧˋ ㄔㄧˋ 词条: 制敕 亦作“ 制勅 ”。皇帝的诏令。《旧唐书·后妃传上·中宗韦庶人》:“ 安乐 恃宠骄恣,卖官鬻狱,势倾朝廷,常自草制敕,掩其文而请帝书焉。”《旧五代史·唐书·明宗纪六》:“时露布之文,类制勅之体,盖执笔者悮,颇为识者所嗤。” 宋 范仲淹 《推委臣下论》:“置门下封駮司,使制勑无得悮者。” 制敕相关词语
制除 zhì chú 词语解释 拼音: zhì chú 注音: ㄓㄧˋ ㄔㄨˊ 词条: 制除 唐 宋 制,谓对三品以下、五品以上**的任命为“制除”。 宋 欧阳修 《归田录》卷一:“ 丁晋公 谓 自 平江军 节度使除兵部尚书参知政事。节度使当降麻,而朝议惜之,遂止以制除。” 宋 叶绍翁 《四朝闻见录·节度》:“况参预而下,等为大臣,俱用制除。” 制除相关词语 腌制 隘制 摆制 制办 班制 制版
制词 zhì cí 词语解释 拼音: zhì cí 注音: ㄓㄧˋ ㄘㄧˊ 词条: 制词(制詞) 亦作“ 制辞 ”。1.诏书;诏书上的文词。 唐 王建 《贺杨巨源博士拜虞部员外》诗:“诸生拜别收书卷,旧客看来读制词。” 宋 苏轼 《张文定公墓志铭》:“是夕,復召知制誥 郑獬 内东门别殿,諭以用公意,制词皆出上旨。” 2. 指一定程式的公文。 明 无名氏 《赠书记·雪冤邀宠》:“女孩儿
制辞 zhì cí 词语解释 拼音: zhì cí 注音: ㄓㄧˋ ㄘㄧˊ 词条: 制辞(制辭) 见“ 制词 ”。 制辞相关词语 腌制 隘制 摆制 制办 班制 制版 剥制 制备 制碑 逼制 哀辞 辞案 拜辞 被辞 卑辞 陂辞 避辞 辞避 毕辞 陛辞 制辞相关的成语 不毁之制 *刀制锦 出奇制胜 粗制滥造 帝制自为 革命创制 诡形奇制 过程控制 鸿篇钜制 鸿篇巨制 百辞莫辩 百喙难辞 卑辞厚礼